
便捷的快速路

110国道至北二环东河整治全景

市民在优雅的环境中健身

青城驿站成为城市的一道靓景

110国道至北二环东河整治全景

丝绸之路主题公园

青城公园绿树成荫
时光如白驹过隙,转眼改革开放已经40年。这40年中,在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努力下,呼和浩特这座有着四百年历史的老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呼和浩特从一个不足50万人的小城市,发展到现在2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,城市各项建设日新月异,城市面貌不断更新,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。
城乡规化引领城市建设
改革开放40年,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由控制城区转为市域整体控制。
改革开放之初,1979年10月国务院第一次批复了呼和浩特市的城市总体规划。当时的总体规划主要以对现状城区控制为主,规划控制建设用地65平方公里,城市建设本着节约用地的精神,首先挖掘现有土地潜力,充分利用闲置空地,提高土地使用率,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、菜地,中心城区得以有效控制。1999年6月国务院第二次批复了呼和浩特市的城市总体规划,规划控制范围由城区扩展至市域范围,增加了市域城镇体系结构、等级、规模等控制内容,市域开始走上均衡发展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增加到114平方公里,城区采用“集中式”布局形态。根据现状和自然条件,将城区分为六个分区,其间以城市干道相联,形成“多中心”布局结构。2015年11月国务院第三次批复了呼和浩特市的城市总体规划,规划增加呼和浩特城乡统筹的内容,加强了对中心城区周边村镇的控制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增加到310平方公里。在“北控、东优、南拓、西联”方针的指导下,城区北部大青山生态初步恢复,东部水源地实现有效管控,南部和林格尔新区已经破茧而出,西城一体化蓄势待发。
改革开放40年,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。
改革开放之初,城市发展缓慢,城区面积小,呼和浩特市主要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,对城市实施管理。进入90年代,城市建设项目逐渐增多,城市规模不断扩大,呼和浩特市开始在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,组织编制了大量控制性详细规划、修建性详细规划、乡村规划以及道路、给排水、热力等专项规划。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310平方公里的全面覆盖。重点地区的修建详细规划根据实施需要有计划制定。城市中小学、医疗卫生、商业、体育、物流等公服设施规划,城市给排水、燃气、热力等专项规划,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阶段分别同步编制,仅国务院1999年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中,就包含专项规划26项。城市用地空间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力保障下,实现有序开发。重点地区的建设在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,实现有效控制。城市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设施在专项规划的指导下逐渐完善。村庄建设在乡村规划的指导下,村容、村貌有所改善。特别是呼和浩特市在2008年结合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、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市政府的建设工作实际,创新编制的市四区整合规划,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极富弹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支撑。